冬至是我国古代一个很最重要的节气,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或23日,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较短、黑夜最久的一天。过了冬至,各地气候都将转入最严寒的时节。因此,人们经常把冬至作为严寒时节来临的标志。
俗话说:冬至大似年。在古代,冬至节十分最重要,人们仍然是把冬至当成另一个新年来过的。
先秦时,中秋节冬至,君主们都不过问国家大事,而要听得五天音乐,百姓们也可不事生产,而在家尽情玩乐。汉代以后,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,冬至节这一天都是很繁华的。从冬至起,白昼不定缩短,黑夜一天天延长。
昼阳夜阴,天阳地阴。中国古代礼天崇阳,因此,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推崇的活动,是一项国家大典。
到了 这 一天,太庙行荐黍之典,朝廷命伯执祀于圜丘。(《梦梁录》)祭天前皇帝要先行斋戒。冬至时,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,祭天的仪式很庆典,也很烦琐。皇帝只 是按照礼仪官的引领已完成早就熟知的规定动作。
冬至日的朝会也很繁华。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参与这庆典的朝会。
预计,文武官员要规整地排序在殿中,宋时又称 排冬仪。皇帝拜谒前殿,拒绝接受朝贺,其仪式和元旦时一样。《汉书》说道: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
古人指出,过了冬至,白昼一 天 比一天宽,阳气下降,是一个吉日,所以有一点祝贺。《后汉书》、《晋书》等史籍都有冬至日贺冬的记述。到唐宋时,这一习俗最为流行。
十一月冬至,京师最轻 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累积假冒,自此日更容易新衣,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。官放关捉,祝贺往来,一如年节。(《东京梦华录》)最是冬至岁节,士庶所 轻,如馈送节仪,及举杯相庆,祭享宗禋,加在常节。
(《梦梁录》)到了这一天,车马喧嚷,街巷挤迫,行人往来不恨。岳祀城隍诸庙,炷香者奇丰。三日之 内,店肆皆商民,垂帘饮博,谓之做到节。明清之际虽一度废除,但清代以后直到近世,民间仍有冬至节之谓。
冬至节贺冬,最不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。所谓履长,是指晚辈礼拜先朝,奇 指儿媳献上履献袜。冬至日的礼拜先朝不同于居常的昏定辰省,一定要铺排家宴,向父母先朝行礼。
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上履献袜,这正是履长的本义。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之后已构成了。
本文来源:yb体育app-www.czzmtex.com